恐惧指引我们去找出原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并去思考可以做什么使自己无须付出这些代价。与困难一样,处理这种情绪的目的并不是使来访者一定去做某一件事,而是使他多了“可以做这件事”的选择。恐惧是维持动物生存下去的第一重要工具,人活着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没有恐惧。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真正的恐惧是:虽然有恐惧,还能继续走下去。
有的人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颇为周旋,社交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有的人腼腆、羞怯,不善言谈,对社交即可望又有防卫之心,这时社交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社交恐惧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气质性的。即生来性格比较内向、沉静、优柔寡断、顾虑重重,说话低声细语,内心体验深刻,性格孤僻。第二种是认识性的。这种人过分注重自我,患得患失,怕在人前出丑、有损于自己的面子,他们倾向于认为社交往来就是自己在不时地被人评价,因而交往缺乏主动性。第三种是挫折性的。这种人原本性格并不害羞,交往也积极主动,因受过几回挫折,就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了。这
种人总是在设想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坏事情,由此在社交中不会有愉悦的情绪体验。腼腆、羞怯的人一旦出现社交恐惧,就会发生恶性循环,越怕出错、越出错,越怕受挫、挫越多,而这些更加剧了他的社交恐惧。
要消除社交恐惧,就应对症下药。性格内向、害羞者,可以先有意识地与同样内向、害羞的人交往,在平等之中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交谈的能力,树立起与人交往的信心;然后在逐步与外向、开朗的人交往,进一步增强信心,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认识性害羞的人,首先要树立“人无完人”的观点,每个人的说话、行事业都不可能保证别人绝对的赞同和欣赏。其次,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自身的长处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自信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挫折性害羞的人,就更容易消除社交恐惧,恢复其原来的天性了,这种类型的人只要尽量不去想自己受过的挫折,淡化自己曾受的挫折,多想想自己以前的样子,想想自己的成功和得意之时,以开朗、善交往的形象进行自我暗示,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从前的你又回来了。当然,如果出现了较严重的社交问题自己有无法克服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